2015/05/06
Sashya 老師 :
自從跟老師學習費登奎斯後,常常有驚喜出現,昨天我在做關於我身體駝背的胸椎檢測,發現我的胸椎活動度已改善很多了,以前檢測時手根本碰不到牆壁,現在手掌掌背已可貼到牆壁,再認真練習一陣子,真希望我的胸椎活動功能能完全改善,再來就剩我的骨盆前傾及左大腿肌肉比較緊繃的問題,有待改善。
旺哥 敬上
2015/05/06
Sashya 老師 :
自從跟老師學習費登奎斯後,常常有驚喜出現,昨天我在做關於我身體駝背的胸椎檢測,發現我的胸椎活動度已改善很多了,以前檢測時手根本碰不到牆壁,現在手掌掌背已可貼到牆壁,再認真練習一陣子,真希望我的胸椎活動功能能完全改善,再來就剩我的骨盆前傾及左大腿肌肉比較緊繃的問題,有待改善。
旺哥 敬上
2015/05/04
Sashya 老師:
還有二件喜悅的事,忘了向老師提及,就是最近我又發現我的兩腳腳背,外側的3支指頭(腳板中指、無名指及小指)還是很緊繃,且若用力彎曲腳趾時,腳趾就會有快要抽筋的感覺,所以我最近都很認真的左腳趾的彎曲及伸展動作,且幫腳趾及腳背按摩,現改善多了,雖彎曲腳背時,腳趾還會痛,但感覺比以前好多了;
還有昨天是台中南屯萬和宮(媽祖廟)的老二媽的省親遶境活動,我跟我老婆說我要參加繞境遊行,由我們家(在西屯區),走回南屯區,她立即答應,並沒反對,所以我昨天又做了一件我這輩子第一次的參加繞境遊行,那種感覺真是讓我深深感受到那些參加遊行的人的虔誠之心。
旺哥 敬上
當你在使用自己的身體時,你一定會感覺有一些「限制」,讓你在使用時感覺不輕易,或動作進行時覺得哪裡不順。這「限制」的感覺是你忽視自己舒適感的一種強迫性行為。這是很多人一輩子的一個問題,在這種狀況時,你學習任何東西的動機不是因為你覺得享受、愉悅或舒服,或是讓你感覺很好,而是因為你「不得不」。當你不得不做時,你就只是做,不管你所使用的方式對你自己好或不好,或是有沒有傷害到自己。也因此,就某種程度上,大多數人都是以傷害自己的方式在使用自己。
針對Sashya「什麼是強迫性的行為習慣」文章 , 所提到「由於人類的活動是透過所學習的行為所組成」,也由於「隨著對肌肉進行隨意控制能力的提高,我們漸漸可以依賴自己」,以及「當你在進行動作時,你使用身體的方式不良時,你會感覺動作難以進行和不舒服」
Elysia 的閱讀迴響
Elysia 的個人背景,請參照經驗分享1莎夏補充,請點這裡
相信自己才是成熟個體的能力。
在我小時候,因為身體的存活,照顧和學習需要仰賴父母或權威,
說話也是動作的一部分,這種「感覺動作難以進行」–說不出口的
跟莎夏學習「費登奎斯」個案1年多,由於「隨著對肌肉進行隨意控制能力的提高,我們漸漸可以依賴自己」。因為信賴自己所以漸漸能夠去表達自己,並弄清楚自己的意圖在哪裡。現在我越來越喜歡自己,這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2013/11/14
Elysia 個案2
從小我就非常羨慕會游自由式的人,
雖然不甘心,我還是放棄了!我這輩子大概永遠沒辦法用自由式游過
直到這個個案扭轉了我的命運。
這次的個案,Sashya指示我坐著,雙腿交叉在身前,
可是有了個案1.的經驗,我突發奇想地在自己心裡面唸「我沒有小孩,
Sashya要我去覺察,我是用到哪裡的結構和肌肉。
帶著這樣的心情和覺知,我一個人重回游泳池,生平第一次,游過了
之後我又請教Sashya,我還是會怕嗆水,怎麼辦?
2013/11/03
莎夏補充
Elysia 的個人背景,請參照經驗分享1莎夏補充,請點這裡
曾經有人這樣說:「如果我們把加諸在自己身上的束縳與制約拿掉,每個人都會跟老虎一樣勇猛與強壯。」我們每天有多少時間是在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說不想說的話,過不想過的生活,腦袋裡全都是別人的想法與說法,這些都是束縳與制約,它讓我們不健康與不快樂,更糟糕的是,我們開始放棄自己。
「費登奎斯」並不是在教你任何新的東西,而是教你在進行動作時,把多餘和不必要的動作去除掉(寄生動作),這些多餘和不必要的動作不僅會造成你肌肉緊繃,並且損壞你的骨骼與筋腱系統,讓你認為你年紀大了,或沒有靈活的行動能力,因此就不去做某些活動。
就Elysia為例子,這些多餘和不必要的動作,代表她限制住自己的想法,她認為是因為小孩或是老公的累贅,讓她無法過她想過的日子,因此,當她在進行動作時說:「我沒有小孩,
結語 :學習「費登奎斯」讓你可以開始去做你想做、喜歡與令你開心的事,也就是更享受生命的樂趣!!!
PS:當我回答Elysia「那就讓你自己嗆水啊!」,那是特別針對她的狀況回答她,因為我知道她有很多「想像」的恐懼,一旦她突破障礙,允許自己實際去嚐試時,她會發現其實沒有那麼恐怖。
當你想做一件事,或不想做一件事,你的內心會有很大的衝突和抗拒感。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當你對一個人說:「親愛的」這句話時,你的內心並不想說,或覺得自己是在說謊,縱使你可以表演的很完美,讓別人完全看不出來你內心的真實感受。但這還是一個強迫性的行為,因為你在說這句話的同時,你的內心知道你是在勉強自己的。也就是,縱做你不想說,但你還是說了。
強迫性的行為習慣最主要是源自個人早期的生命經驗,以及經驗發生當時所形成的想法。
由於人類的活動是透過所學習的行為所組成,因此,相對於強迫性的行為習慣,另一種行為的型態我們稱之為「有能力的活動」(potent activity)。這種行為的型態你可以在成熟的人身上看到。從小嬰兒到漸漸長大的過程中,隨著對肌肉進行隨意控制能力的提高,我們漸漸學習可以依賴自己,並決定,為了不盲目的跟從習慣性的經驗模式,我們時時面臨必需作決定或選擇的狀態。習慣性的行為習慣是你覺的比較熟悉和便利的方式,但你的代價是常常在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但卻又不開心。因此,你必需決定你願意放棄多少的快樂(快感),以及願意面對多少的不快樂(不舒服),來進行「有能力的活動」。換向話說,你慢慢開始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
依此定義來看,一個不成熟的人,他會採取被動式抗拒的行為,表面上會想反抗(會想說不要),但最後總是會妥協。這就是強迫性的行為習慣。
那你能怎麼辦呢?
我們剛剛有提到「由於人類的活動是透過所學習的行為所組成」,也由於「隨著對肌肉進行隨意控制能力的提高,我們漸漸學習可以依賴自己」。由此可知,一個人的強迫性的行為習慣在於他在發展對肌肉進行隨意控制能力的過程中受到干擾,因而形成。因此,只要透過「費登奎斯-動中覺察」的過程,你將可以重新拾回你自己對肌肉的隨意控制能力,漸漸的,你就可以放掉你的強迫性的行為習慣(不用吃藥,也不用掙扎),邁向一個心態和行為都更成熟的人。
什麼是強迫性的行為習慣 之2 (待續)